活动要闻
首页  >  工作动态  >  活动要闻  >  正文
2017年推荐上报创新案例

发布时间:2017-04-26

2017年推荐上报创新案例

根据教育部关工委函[2017]1号文,关于开展全国教育关工委“创新案例”推荐评选活动的通知精神,我校关工委认真组织学习并推荐地学院“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传承永驻,为“创新案例”上报到教育部关工委。目前,已入选第二轮进入网上网下投票阶段。我们正紧锣密鼓地组织网上投票。“创新案例”的详细材料如下:

“三光荣、四特别”的地质精神传承永驻

“三光荣”(以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四特别”(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是老地质学家们地质生涯的信条。这份信仰,这种情怀值得每一个地质人代代传承。

——前言

地球科学学院现有离退休职工112人,占在岗职工148人的76%,是学院发展的重要智库资源。学院作为建校时最早成立的几个二级单位之一,一直有着“老带新,传帮带”专业知识和精神内涵带带传承的优良传统。地学院一直是学校的龙头学院,在学校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先后走出了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为代表的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政府部门高级干部,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为代表的中科院院士23人;地球科学领域ESI总被引次数进入全球前1‰,跻身世界一流学科学院。一代代老前辈毕力一生的学术修养和艰苦奋斗的探索精神为学院的学科发展和文化积淀传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新形势下,面对95后的大学生,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1、地质行业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抓好95后大学生的专业思想建设;2、对于新时代大学生,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内在动力和培养传承艰苦奋斗的精神。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学院党委依托学院长期以来形成的良好工作体制机制,充分利用离退休教师人数多、党性强、业务精、时刻心系学院师生发展的群体特征,深入推进学院关心下一代的工作,实现“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的代代传承。

领航结对,激发学生新动力

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是学生的迷茫期和徘徊期,更是进行入学引导最关键的时期,专业思想的培育和学习动力的激发在这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新生明细大学目标,品悟地质精神,学院离退休老师秦松贤老师、王人镜老师等依托离退休教师第六党支部主动地与2016级本科生团支部进行结对,多次与本科生开展座谈,与他们畅谈地质精神,解读地质精神的内涵。在座谈中,他们把一生的体悟、认识和积累深入浅出地讲给每一个学生听,把他们那种对地质专业的热爱、对地质事业的追求传递给学生,助力他们启航大学生活,进而走好进入大学后的每一步。他们提醒学生要做好角色转换、定好目标,打好基础,并且告诉学生:大部分事情都是循序渐进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不要只是聚焦于眼前所学的知识;知识会改变,时代环境与思想也会变,要学会培养不断求索,辩证思考的心智,这样才能为地质事业甚至国家的发展去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离退休老同志与学生团支部结对引航

通过一次次的座谈,一次次的交心谈心,一次次忘年之交的欢愉对话,孩子们内心对知识的渴望对未知探索的动力不断的被激发出来,推动着他们脚踏实地地勇敢前进。

细致导学,润育学生地质情

2016年3月份,《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一经问世,便在地矿界引起广泛关注。学院党委为部分学生和学院离退休干部配发了《温家宝地质笔记》一书。离退休的老同志们拿到书,认真地品读学习以后,主动提出希望与学生们(特别是学生党员们)开展座谈,以开启一场"80"岁与"20"岁的地质思想碰撞,从而更好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悟分享给新一代的地质人。在座谈交流中,温总理的同学张吉顺老师结合校风、学风、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自己对书中内容的体会,一起和学生们回忆了与家宝当年一起求学的日子,并且感慨家宝的地质生涯完全可以用“艰苦朴素、求真务实”来概括。胡以铿老师则用诗意的语言表达了地质工作者的工作状态,他说地质人是“用双脚丈量大地的人”,“用双手描绘地球的人”,也是“用头脑思考宇宙的人”。

老前辈们温润的言语、谦和的态度和豪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的同学,让更多的同学体会到:要成才一定要结合时代、要眼界开阔、要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勇担行业重任,坚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信念,捍卫祖国和人民的国土资源生命线。

严苛治学,锤炼学生真本领

每一个地学院的离退休教职工离岗不离责,时刻心系学科的发展和地学人才的培养,并持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章泽军老师是一名已经退休的老教师,虽已年过七旬,当学院提出希望他能够对我校将要参加全国大学生地质竞赛的参赛队员进行专业指导时,他不顾自身的病症困扰,欣然答应。在培训过程中,学生对章泽军老师的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他的教学“严苛”,有时他甚至会使用放大镜一行一行的检查野簿和素描图,把学生们存在的问题找出来。他常对队员们说的话就是“不要妄想着从我的嘴里听到很多的好话。只有对你们严格,你们的野外技能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锻炼”。参赛团队队长卢文华的话也印证了这一点,“他在检查我们的野外成果时,事无巨细,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检查起。野簿格式是否规范?要素是否齐全?叙述条理是否清晰?岩性描述是否符合要求?野簿上的素描是否能体现地质规律?等等,一旦发现问题就耐心地给我们讲解答疑,有时候会讲解到深夜甚至凌晨,直到我们弄懂了才肯罢休”。

退休老教师章泽军教授在野外指导学生地质技能训练

近半年的时间,章老师不顾病痛,随身携带着药物,栉风沐雨、头顶酷暑带领学生在秭归、大冶、黄石、咸宁等地进行系统的野外地质技能训练,为学生团队在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中取得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打下了扎实的专业基础。

倾情关爱,温暖学子求学心

地质学是艰苦专业,因学科的特点,报考我院的本科生农村生源超过了50%,学院贫困生比例超过40%。很多学生通过助学贷款、绿色通道等方式进入学校读书。“地贫植松柏,家贫子读书”,很多学生希望通过发奋读书以改变自己甚至这个家庭的命运。学院的离退休老师们对这一情况也非常关心,很多人以个人的名义进行捐款来资助学院的贫困生完成学业。年过8旬的王葆瑜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甄近春是一名河北山村里的女孩,2012年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进入我院读书,家境十分贫困。王葆瑜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以后,主动提出:离休干部每年资助该生2000元的生活费,直至该生顺利完成本科学业。2014年,王老师因病逝世,但是这份关爱和温暖长留;2016年,甄近春顺利保送我院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王老师的热心资助和真情鼓励,一直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像秦松贤老师、章泽军老师、王葆瑜老师这样的故事,在地学院还有很多很多。一生把爱献给教育、把情献给地质的他们始终把燃烧自己、发挥余热、贡献力量作为最快乐而且最有意义的事儿。而下一代的学生们也在老一辈地质学家的熏陶下,坚定理想,不断求索,做好了未来勇担重担的准备。

岁月会变,人会老,而精神一定会代代传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工委

2017年3月29日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联系邮箱:ggwb@cug.edu.cn      电话: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