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
作品展示
首页  >  读懂中国  >  作品展示  >  正文
2022年“读懂中国”征文作品(获湖北省教育系统关工委“优秀征文”):“张晓西:一生一件事”

发布时间:2023-04-05

六十余载,独将浑噩留天地,几为沧桑纪废兴。


从薄暮冥冥,到晨光熹微,他把青春溶入钻探工程的江河湖海;从幼苗萌发,到华盖参天,他为科学钻探提供方向指引;从独自坚守,到遍地开花,他用薪火相传凝聚了中国钻探的磅礴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晓西缓缓揭开中国地学研究崭新的一页,中国钻探的故事仍在继续……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1977年,高考恢复,在邮电部下属538厂上班的张晓西未能如愿考上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次年,二度参加高考的他也未能被目标院校录取,遂服从调剂,结果第一批就被武汉地质学院录取。他拿到通知书时心想:“这不是命中注定吗!”


若初心得明,则万事皆清。大学时期的张晓西有着少年的纯粹,为国效力,提升自己。他每天早上5点准时起床长跑,风雨无阻,以至于航空路上的早班公交司机都成了他的熟人;张晓西向老师们虚心求教,在学习小组中与他人思想碰撞。他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老师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这段艰苦朴素的求学经历在张晓西的心里埋下一颗赤诚的钻探种子。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982年,刚毕业的张晓西被分配到地矿部勘探技术研究所当助理工程师。仅仅毕业一年后便开始独自完成课题。那时国家“65”至“95”四个5年重大科技公关项目都有他的身影。这二十年的勘探行业最是低潮,工资发不下来,他完成自己的科研任务后,还得去市场上“闯荡”。


他承担八五科技攻关项目,带领的团队被评为科技攻关先进集体,自己也荣获地矿部“八五科技攻关先进个人”称号,在钻探界赢得“能啃硬骨头”的美誉。


1996年后,钻探的形势逐渐好转,国家在香山会议准备预立科学钻探项目。勘探所充满了质疑的声音,张晓西却说:“科学钻探是我们钻探界的奥林匹克,别人不干,我来干!”


他将九五项目交付给别人,全力以赴研究科学钻探,历尽三四年,把报告从虚无缥缈做到脚踏实地。2001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第一井在江苏省东海县破土开钻,揭开了中国地学研究崭新的一页。该工程被评选为“2002年公众关注的中国十大科技事件”,一度引起国际业界轰动。该工程现场指挥部副总工程师张晓西有着巨匠的谦卑,不以誉喜,只是说,他这一生很简单,就干了一件事,当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老钻工”。


他说,苦难也是财富。他曾在西藏无人区遇难,四人一车陷进水里,没有信号,无法求救。他只能凭借意志力找到边防部队,走出西藏阿里;在干旱缺水的宁夏二山金厂矿区,他需要和工人们一刻不停把38公里外黄河水寨的水拉到工地。路上翻车,修车,备尝艰难。山重连接水复,柳暗铺垫花明。张晓西深信世尘的喧哗,于己只是磨练,他靠着坚定的“钻探之心”一次又一次走过崎岖路,翻过巍峨山。


言传身教春风播,三尺讲堂教绩扬


痴心但愿山河秀,垂老何辞耕灌忙。2002年,张晓西受地大的力邀,毅然回到母校任教。从工地到讲堂,赵晓西言传身教,再三叮嘱,做学问,搞研究,要脚踏实地,克服艰难困苦,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以祖国山河勘探为己任。


“重任在肩,步履不停,安然前行”,这是他对我们的祝愿。沉浸在张老的故事里,仿佛我也曾参加那一次次的地质钻探,彼时热血满腔,回望仍敬畏由衷。忆往昔先辈伟业,看今朝我辈风华,先辈青春时创造伟大业绩,铸就不朽丰碑,我辈青年当努力,把这沉甸甸的接力棒接稳、跑好,赓续钻探人精神血脉,汲取奋进力量。


人物小传:张晓西,男,1957年出生,河南省洛阳人。1978年考取武汉地质学院探矿工程系探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52年,于地矿部勘探技术研究所任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91年出版专著出版专著《金矿钻探技术》,1992年破格晋升高级工程师,1997年破格晋升教授级工程师。1998年开始从事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任现场指挥部副总工程师。从2002年起,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教授,发表论文有《论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项目实施对我国钻探技术的推动作用》、《中国科钻一井先导孔施工工艺》、《大口径硬岩钻探技术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中的应用》等等。


(撰稿人:黄铮、欧润华、李夏飞;指导老师:张怡悦)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联系邮箱:ggwb@cug.edu.cn      电话: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