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事先通过电话联系了林守麟老教授,表明了我们的来意,询问他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采访,老教授欣然同意。我们怀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敲响了老教授的家门,过了一会儿门才被缓缓拉开,一位扶着助行器步履蹒跚、面带微笑的老人出现在我们面前。老教授见到我们的第一句话是:“你们来,我很开心。”这样一句不太清晰但又真诚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我。
我们围绕林教授坐下,听这位鹤发银丝的九旬老人讲述他的故事……
1962年,突然收到下放通知,他不得不放下自己热爱的教育事业,过上了上山下乡的生活。那段日子里,他种过菜,管过柴油机,辗转多地,一腔热血无人诉说,满心的教育抱负无处施展,生活困苦、内心煎熬。但生活带给他的磨难没有将他打倒,林守麟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坚信自己有一天还能回到大学里去,回到讲台上去。
于是,在工作之余,他泡在图书馆,持续学习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时代和世界接轨。专业知识的学习给予了他精神上的慰藉,也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终于,1977年,高考恢复,多年的坚持终于看到了希望,他回到了思念已久的校园,重新走上了讲台。那个时候,他已经45岁。
回首那段岁月,老教授感慨道:“十多年的上山下乡可以被看作‘不务正业’,但我不曾后悔,因为这带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与感悟,我没有虚度光阴,蹉跎岁月。我很感谢青年时期的那些挫折,它们让我坚定了自己的追求,让我有了为国家的进步和理想的实现奋斗终生的勇气。”老教授说高考的恢复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当被问到追求时,他坚定地说出“做出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教出世界水平的学生”这句话,带给了我们很大的感触与震撼。
回到学校后,老教授长期奋战在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一线,主持多项重点科研项目。从八九十年代起,林教授多次出席国际会议,去多个国家访问学习。他还积极地帮助学校引进了当时先进的等离子体技术,为学院分析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不辞辛苦,数十年如一日地做科研,最终他凭借自己的实力,荣获纽约科学院院士称号,赢得了许多国外知名科学家的尊重。讲到这里的时候,老教授颇有感触,他说:“只有自身实力强硬,别人才会认可并且尊重你。我国之所以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正是因为我们的综合国力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做出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他做到了!
“要想与世界接轨,英语很重要。英语水平不达标去做科研就像一个半文盲”,老教授说道。为了让学生尽快地把英语水平提上来,他每天利用晚上的时间,为学生们补习英语,周围的人都笑他:“你一个化学老师还教人家学英语”,他摆摆手,憨憨地笑着说:“尽我所能嘛!”,在他的坚持与努力下,他的学生英语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有的甚至拿了校园英语演讲比赛的一等奖。同时,他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的能力。他将自己在国际交流、国际访学中的思想启发迅速地转换为教学、科研的生产力,给学生讲解世界前沿的最新科研成果、最新学术成就,让学生了解世界发展动态。同时,他告诫学生,搞科研一定要独立,了解世界并不是一味地追随别人的脚步,而是为了更好地做出自己的科研成果。如今,老教授的学生遍布海内外,当初说着蹩脚英语的学生,已经在专业领域做出了自己的成就。谈到这里,老教授的眼里闪着光,十分骄傲,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教出世界水平的学生,他也做到了!
退休后,老教授仍然十分关心学校的发展,每天都会浏览学校的新闻网站。2019年的一天,林老如往常一样浏览学校网站,发现校史馆正在重建,他很激动,于是翻箱倒柜,将跟随自己多年、记录着自己的教育生涯、记载着地大历史的资料都找了出来,其中包括1950年以来与学生学术交流场景的留影、代表学校参加重大国际学术会议的留影、26份个人学术成果、23份重要荣誉证书等等。积攒多年,虽有不舍,但如果能帮助学生回顾地大历史,发挥它的余温,也算是物尽其用了。于是他主动联系校史馆,将珍藏多年的校史资料及实物捐赠给学校,总计捐赠了118件物品。据校史馆工作人员介绍,林教授是当年校史馆截至捐赠之时捐赠量最大的个人。讲到老教授的贡献时,他却不以为意:“这些物品见证了我们学校一路以来的发展,也见证了这个大学培养出来的一批人才的成长,它们应该属于校史的一部分,应该属于学校。存放在校史馆,远比放在我的家中有意义。”一刹那,我心潮澎湃,若当代青年都有着像老先生一样的忘我情怀,中华何愁不兴。
风霜雨雪一百载,在我们党的带领下,中国走过骨血硝烟,走入繁花似锦,这是一代又一代无畏山海的中国人的坚持与努力,是一个又一个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的传承与激励。读懂中国,是为了牢记历史,是为了开创未来,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当是参与者。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少年自有凌云志,不负黄河万古流”,今日之少年该像林老一样,心中有火、眼里有光,去讲好我们的中国故事,去让世界倾听中国故事。
(作者:王旭、王丽欣;指导老师:李桂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