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本培先生尽管离开我们几年了,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鲜活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令人难忘,犹如昨天,历历在目。
刘本培先生1952年秋季,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地理系,成为北京地质学院的教师,开启了教书生涯,时年20岁。当年入校工作之后,刘本培先生经常给地质大师王鸿祯院士等助课,学习到这些大师的治学严谨、教学有方。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磨练,结合自己实际,不到30岁的刘本培先生就已经崭露头角,成为北京地质学院的“名讲”之一。
1975年,北京地质学院搬迁到了武汉,刘本培先生也到了武汉,担任武汉地质学院地质系地史教研室第一任主任。我在1978年来到武汉地质学院,也有幸分配到地史教研室,与“教学大师”刘本培先生长期面对面共事,虽然我不是他的弟子,但亲耳目睹他那教学相长的“大先生”的风采。
1980年,刘本培和王鸿祯院士编撰、出版了新的《地史学教程》,并于1987年获得了首届全国高校优秀教材评选特等奖,其内容已达到本学科国际前沿,质量上乘、知识点丰富、具很大深度与广度。老师们在沉寂蹉跎了十多年后,在全教研室“教学法”讨论会上,大家对如何上好地史学这门课,没有把握,存在很大的畏难情绪。刘本培先生毫不犹豫组成了一个示范教学小组,由他亲自担任主讲,二位资深、平时教学效果也不错的副教授赵锡文、全秋琦分别担任3个班的助教。开创地史学科创立以来的最高阵容的上课教学组,教研室全体参与。其传帮带教学效果显著,至今在学校一直成为美谈。
作为地质学的基础地史学课来说,分为二大部分,总论与分论。总论强调概念与方法,涉及地层学、岩相学、大地构造学等,具有内容丰富、综合性强的特点;而分论特点是地质时间跨度长、各时间段地层经典剖面多,描述性术语甚多,显得比较枯燥乏味等。如何把枯燥乏味地史学地质各时期剖面,讲的鲜活有趣,激励学生兴趣。刘本培先生下了很大功夫。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两者间有相通之处,“名讲”刘本培先生就是如此。刘本培先生爱好广泛,通读相关内容的书籍,到处查找与地史学各时期的相关材料,他的工作室教学卡片成千张。此外,始终追逐地史学学术前沿发展和自己科研成果,他从各个渠道收集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先自己吸收,再结合各地质时期教学内容转化为教学课件,然后带到课堂上教授给学生。他善于把中外典故相关内容穿插在每节课堂中,循循善诱、绘声绘色的讲解也往往令学生如痴如醉、欲罢不能,“他本人对教学也是情有独钟、其乐无涯。”在课堂上,他旁征博引,进而激发学生们发现问题、质疑探究、畅所欲言。他的课程广受好评。课堂上从来无人打瞌睡,都紧紧跟着先生的节奏走,听他课简直是高雅艺术享受。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开始后,刘先生经常上网关注地球科学前沿,也订阅相关杂志,最新出版的相关书籍更是不会落下,他保持着对前沿的敏锐性,他相信只有一直学习,才能永葆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与先进。每年的教案他不是一成不变,更多是年年重新组织,认真仔细修改、科学严谨地补充准备、组织和讲解每一堂课,守正创新,让课堂教学妙趣横生,教学环节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微妙过程,引导学生把各单元知识融会贯通。同时也严格要求学生,要求学生把名词解释,不但要写出其严谨概念的含义,还要举例说明。由于他会用渊博的知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吸引学生,课堂学习风气始终生动活泼,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尊敬。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而且他的这种敬业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刘本培的教学不只是“我教你听”,他经常深入学生中调查研究,包括现在想学什么,将来想干什么,并征求每位学生对教学的看法,让学生自己选择想要从老师这里学到什么。
通过几个月面对面教学和教学讨论,教研室老师们从先生那儿获益匪浅,掌握了课程教学要领及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水平。先生又乐于助人,帮助教学效果较好的赵锡文、全秋琦进一步掌握教材把握及教学方法,二位之后在教学方面一直比较突出。
在指导研究生教学中,更彰显了先生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高超教学效果方法特色。1987年以来,直到2002年刘先生退休之前,共招了19名博士研究生。他的大弟子龚一鸣教授与先生主要研究方向不大相同,但先生知识渊博,在他精心指导下,龚一鸣教授出色完成了优秀的博士论文。他培养的不少博士生,几乎都是学有所长。一名是国家级名师,另一名是学校教学名师。龚一鸣、冯庆来、杜远生、颜佳新、王家生等人,在他因人而教熏陶下,都学有所长、专有所长,在地大承前启后的发展事业中,都成长为博士生导师,都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我国高校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并不鲜见。但先生始终认为二者为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科研的过程具有面向未知世界、探索未知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等特点,有助于拓展学生素质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工作既是创造新知识的必然途径,也是展示和检验教师知识积累、技能才华的重要场合,更是磨炼研究者意志和品德的必要途径,科研能够带动和促进教学,与教学工作相辅相成,提高教学的质量,构成了高校育人的不可缺一的精彩主旋律。三教主宰(教师、教学、教材)方面,刘本培先生可说,运用自如,是卓越的执行者。
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是成绩突出。先生是学校地史学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在古生物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和大地构造学领域颇有建树,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球物理、地质学科评审组成员等职。其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年获得李四光地质科学(教师)奖。

刘本培先生在讲台上风采
退休之后,刘先生一直是“退而不休”,一直活跃在地大北京研究生教学舞台上,地大北京师生对他上课评价为,别看刘先生80多岁了,他的课件可是不老,里面总是有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各种地质图做的赏心悦目,上刘先生的课大家不会玩手机、打瞌睡,都紧紧跟着先生的节奏走。先生非常重视野外教学环节,经常在野外现场教学。晚年先生主编的《地球科学导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更是使很多同学对地球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少人走上地质学成才之路。

先生也是我的教学与科研的引路人,我清楚记得,我在2013年编写“地史学实习指导书”时,他对我说,在实习中,一定要加强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和理论紧密联系实际,举一反三的能力。他举了南方泥盆纪弓石燕与北方志留纪图瓦贝,虽然基本构造比较相似,但二者生存环境,前者环境是浅海型,后者是深海型;大地构造性质前者是稳定型,后者是活动型等.....。我按照先生这种鲜活的教学的思想、教学方法进行地史指导书的编写,指引我的教学生涯,受益匪浅,常常难以忘怀。

刘本培先生66年来,一直忠诚于党的教学事业,一直奋斗在三尺讲台上,把光芒照亮无数学子,他鲜活的教学思想及对教学的执著精神永远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