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风采
    五老风采
    首页  >  五老风采  >  正文
    2013年退休老教授给大学生讲“四重门:见证地大风雨历程”

    发布时间:2013-11-11

    “四重门”:见证地大风雨历程

    十一月七日,中国地质大学迎来了她六十一岁的生日,历经一个甲子的风雨沧桑,自成立之初三个系千余学生为祖国输送专业地质人才的地质学府到如今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211重点大学,地大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栉风沐雨,任那山谷的风吹动我们的红旗,任那狂暴的雨洗刷我们的帐篷,老一辈地大人用火焰般的热情披荆斩棘,擎起熊熊燃烧的火炬照亮祖国的大江大河。

    饮水思源,学校在今天能有如此蓬勃的生机与一代代地大师生的艰苦奋斗息息相关。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勘系的退休老师叶俊林教授在七日晚应邀作客震旦讲坛,这位曾经在七十年代为母校选址重建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饱含深情地就地大的四重门校史为师生们带来了一期精彩的讲座。

    讲座开篇,年已八旬的叶老师亲切问候慕名而来的同学们,震旦讲坛现场热情的掌声雷鸣般响起。叶老师通过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带我们重温地大筚路蓝缕的建校之路和辉煌卓著的发展历程。叶教授强忍着丧妻之痛,忘我地在讲坛上整整站了一个多小时,娓娓道来的地大校史让同学们对老一辈为母校的发展贡献出青春热血的地大人肃然起敬,将峥嵘岁月里历久弥新的奋斗精神铭记在心。

    叶老师回忆指出,新中国成立不久,为了经济建设的需要,为了培养地质勘探人才,国家在北大、清华,西北大学等院校地质专业的基础上,于1952年成立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初期,国家从前苏联聘请教学专家全面指导教学工作,我校现在的野外实习基地均借鉴前苏联的野外实习模式和教学模式成立,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教学作用。上世纪70年代,学校迁出首都,为了南下湖北,师生带着教学仪器、地质矿业标本和办公设备辗转来到湖北。学校迁入湖北,改名为湖北地质学院。1974年学校获准迁入江城武汉,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东湖之滨的南望山脚下到处是水塘、菜园、农田和空地,师生们在这片沃土上,发扬地质人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建设全新的大学校园。1987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从此,这所大学承载起中国高等地质教育的更加光荣的使命。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地勘事业和对地质人才渴求的升温,地质教育之光重新点亮。

    建设的辛苦,发展的艰难,一代代地质人的拼搏历程仍历历在目。为何在那么恶劣的条件下,地大师生们依然坚定地学习工作,完成一项又一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那个时代,是一种为新中国的崛起而办学的精神把人们团结在一起,凝聚力量激励着人心。如今,这个坐落于东湖之畔,南望山下,毗邻高新科技中心光谷的美丽校园为学生们提供着窗明几净的教学楼群,现代化的学生公寓,设施优良的实验环境。然而,有的学生却渐渐失去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在条件更加优越的现在却少了老一代地质人的那种拼搏和奋进。这是不应该的。四重门不仅蕴涵地质之门的文化诗意,还是创新之门、开放之门和未来之门。

    同学们认为:通过叶老师的讲座,我们新时期的地大学生从心灵深处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我们地质大学的今天是老一辈人用心血换来的,我们生活在这样好的环境中,更应该好好学习,决不辜负党、学校和老一辈的殷切希望,我们应该秉承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学好更多的文化知识,用我们的笃志勤学,开拓创新向老一辈人致敬!用我们所学的专业技能报效祖国,将来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61年的峥嵘岁月,我们共同走过。未来的日子,我们地大人定将风雨同舟,拥抱更加辉煌的未来!祝愿地大永远长青!

                                                                                  2013年11月10日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联系邮箱:ggwb@cug.edu.cn      电话: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