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谈
首页  >  文化传承  >  教书育人谈  >  正文
刘庆生教授:我的一次学术班主任经历

发布时间:2024-12-03

教育部发布《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021年度)名单》,我校地球物理学入选。这标志着学校地球物理学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是我们地球物理系几代老师和学生数十年努力奋斗的结果,我们年轻的地球物理后辈们再接再厉,赓续前行,再创地球物理学科的辉煌。由此我想到了出任学校首届地球物理学实验班学术班主任的经历。

2004年我们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领导决定并报学校批准,在2004年招收的新生中抽出一个班开始组建地球物理学实验班。这个班先后称为“地球物理与地球动力学实验班”,“地质地球物理实验班”,现在正式称为“地球物理学类菁英班”。1999年学院成立固体地球物理教研室(简称固体系),这是学院历史上首次成立的固体地球物理系,我荣幸被委任为首任主任。固体系的成立体现了学校重视培养地球物理基础研究人才,它与应用地球物理专业相辅相成,成为地球物理学科面向国家战略的两手,作为一所国家重点大学,基础与应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因此,地球物理学试验班的组建属于应时而为,目的是扩大学院地球物理学科知识面,将原来主要面向勘探(应用)地球物理的培养目标,转变成理论与应用相结合,以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形势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

我始终认为,作为国家重点大学培养人才必须重视基础知识教育,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与通识知识教育,而不只是专业技能教育。大量事实表明,拥有雄厚基础知识的大学生才会在毕业后通过自己的持续努力做出“顶天”的原创基础科学成果与“立地”的服务国民经济建设的应用成果,例如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卡脖子技术。为此,我在2003年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成立大会上代表教师发言中提到:“过去单一的地球物理勘探(应用)学科难以适应多元化的科学研究与市场经济,已经严重束缚了地球物理学科的可持续发展”。我想这也许是学院和学校领导决定创办地球物理实验班的初衷和愿望。

作为首个地球物理实验班,学院从遴选学生到组建管理服务团队做了精心准备。从招收的地球物理专业新生中挑选了32名学生,配备了三位班主任。其中日常管理班主任由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段梅英出任,负责学习方面班主任由邓世坤老师担任,负责学术方面班主任由我这位年近花甲的“老将”出任。这个实验班的培养目标是侧重于培养拥有较强数学物理基础的理论(固体)地球物理人才,希望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地球物理专业相关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技术研究。学术班主任不同于传统大学生班主任,其主要任务是以我的求学及大学教师经历“坐在大树底下,向学生们讲那过去的故事”,其中以传授学术思想及科学研究思维方法为主。同时宣传我亲身感悟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指导。同时我还主讲实验班的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地磁学”,为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也会适度“灌输”我的学术理念。我保存的相关资料记录了学术班主任期间的部分工作,其中包括学术班主任的“本职工作”和给去北京大学和国外大学读研的两个学生撰写推荐信。四年学术班主任工作丰富了我的大学本科教学生活,我和同学们之间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结下了深厚的师生友情。

日记记载2006年3月10日我计划与班委会成员和同学们交流下列话题:关于大学生自主学习;介绍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2002年地球科学工作报告提出的六大地球科学问题;关于印度洋海啸;地球物理学科的基本内容与科技文献学习。2006年10月7日的班会内容:1、听取同学们对秭归地质教学实习的认识,建议同学们就该实习基地的地质(地层、构造、岩性)资料写一篇文章,可以侧重专业(尤其是非地质类专业)教学目的认识。通过地质实习同学们应当认识到地球物理学专业知识与地质知识相互依存关系。2、目前对地球物理专业的认识,对即将开始的专业课程学习的思想准备;如何处理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关系?3、对目前社会热点的认识:三农问题,教育公平问题,请同学们自己列出你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目的是让同学们要关注社会,关注民生,不要成为一个书呆子,应该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学生。2007年11月14日班委会的主题:如何利用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开展学术研究的基本训练,采取互动方式讨论。我首先介绍美国“Science”前总编对科学研究与发表论文关系的理念及其我的认识;介绍新加坡教育部招聘教师的广告词的深刻内涵;然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就下列问题谈一点认识:

1、攻读研究生的目的与想法,对选择研究生导师的看法;

2、对地球物理学专业研究领域和方向的看法;

3、阅读科技文献的体会;

4、对学术研究国际化的认识;

5、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关系的认识。

此外,结合我主讲 “地磁学”课程特点,我联系并带领实验班学生参观了位于武汉市九峰山的中国科学院地球重力场观测站(中科院测地所负责)和国家地磁观测网的武汉地磁台(湖北地震局负责)。同学们对参观两个地球物理观测站很感兴趣。正如该班学生现任美国休斯顿大学地球与大气科学系副教授孙佳佳说:我还记得当时看到那个巨大的重力仪,好像是能探测到来自地球内部很深的重力场的变化。他还通过邮件或微信视频和我交流,他曾对我说,地球物理专业课只有你这门课程组织学生参观了相关的地球物理场的观测仪器。他微信对我说:“当年我们上大学时,学院里具有国际视野,国际交流经验,并且一直给学生灌输国际观念的只有刘老师”。在谈到他在实验班求学的体会以及对我主讲“地磁学”课程的感想时说:“就我现在能记起来的,大学期间好像你是唯一一个在课堂上教授学生要读文献,要与外界联系,要主动参与学术交流等思想的老师。我现在还记得,你说的几种获得科技信息的方式:读专著,读文章,开会,以及开会期间和同行交流,还有直接参观访问实验室。”他给我的英文来信中说:I still remember that, in 2007 summer when you taught Geomagnetism in my class 060041, most of us did not quite understand why you so eagerly urged us to read papers as many as possible. By now, I come to understand and absolutely support you, because I benefit so much from reading papers(当年老师在课堂上向我们强调阅读文献的重要性,当时并不能理解。但现在完全理解,并强烈支持这种教学方法,因为,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目前任美国普渡大学地球、大气与行星科学系助理教授的杨晓涛同学领衔创办的地空学院学生的英文版“Sparkle”很有特色,内容既涉及地球物理专业知识,也有一些时事新闻。这个实验班同学自称“黄埔一期”,毕业时制作了一个25分钟的“黄埔一期,物探精英”视频记录片很是感人。这个纪录片记录了全班同学自入学的新生军训开始至毕业的四年间同学之间的交往过程,记录了许多珍贵的温馨场景。据我所知,实验班同学毕业10多年来,同学们的职业明显呈现多元化特点,其中有10多人在大学和科研院所从事大学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更多同学在国家经济主战场辛勤劳作,其中3人在国外工作。目前他们的工作生活状态都很不错,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当年实验班的学习生活经历为他们如今惬意的工作生活提供了一个好的开端与基础。感谢同学们在我出任学术班主任期间给予我的支持和帮助。

我带领实验班同学参观中国科学院武汉重力观测站和国家地震局武汉地磁台

2024年5月15日会见部分回校观光的实验班同学(左3孙佳佳)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联系邮箱:ggwb@cug.edu.cn      电话:0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