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我校“银龄宣讲团”成员徐世球教授应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邀请,在武昌区水果湖街道长城汇楼宇“学习强国”学习小站举行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活动中,以《崎岖五岭路 石迹耿千秋——李四光科学家精神永放光芒》为题目,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讲述了中国地质力学创立者李四光的鲜活事迹,通过李四光生平故事与科研成就,深度解读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内核,感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和传承李四光精神,推动科技事业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现场70余名辖区科研单位、科创企业、科普志愿者等年轻学子们,共同沉浸式感受这位“地质力学之父”的赤子之心。
徐世球教授以李四光少年误填年龄改名“李四光”的轶事切入,阐述其三次专业转向的爱国情怀:从船舶制造到采矿工程,最终扎根地质学,皆因立志以科学救国。他重点介绍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通过揭示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规律,指导石油勘探使中国摆脱“贫油国”称号,并为“两弹一星”提供铀矿资源保障。1950年李四光冲破阻挠归国,其手绘油气盆地分布图与现今勘探成果高度吻合,展现科学求真精神。从蜓化石研究到第四纪冰川论证,其创新成果彰显勇攀高峰的科研品格。
宣讲结束后,现场的科技工作者们纷纷交流学习感悟。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晓龙博士表示,研究所的科学家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践行着李四光精神,把论文写在了川藏铁路、白鹤滩水电站、跨海大桥、深部油气开发等祖国大地上。
“今天,我们仍在崇山峻岭中追寻大地脉搏:在翻山越岭间开展活断层探测,在青藏高原架设GNSS观测站,在超高层建筑校准仪器……这些瞬间,正是科学家精神最鲜活的注脚。”湖北省防震减灾公共服务中心科普教育室科长、高级工程师李媛说。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博士生扈希志现场与徐世球教授共同探讨“在当今跨学科研究日益重要的趋势下,科学家精神如何在不同学科融合的过程中发挥引领作用,促进创新性科研成果”等话题。
“李四光的精神不仅是历史的丰碑,更是新时代科技工作者的行动指南。”此次“科学家精神”系列宣讲活动通过讲述李四光的生平细节与科研成就,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具象化为可感的故事与科学实践,为全社会树立“科技报国”的精神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