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谈
首页  >  文化传承  >  教书育人谈  >  正文
叶德隆教授:大先生的风范——池际尚院士教育教学工作若干片断

发布时间:2024-12-04

回顾校史,北京地质学院建校初始便汇聚了袁复礼、张席褆、冯景兰等一批大师级的“大先生”,他们的忠诚教育事业、教学风采、人格魅力和突出贡献,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承至今。

池际尚先生便是他们中的突出代表之一,本文仅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池先生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工作的若干片段。

跟随池先生路线踏勘

最初认识池先生是1959年我被分到校办山东大队去生产实习。池先生是山东大队的队长和总技术负责人(相当于总工程师),领导北京地质学院200多名师生,进行山东中、西部89600多平方公里14幅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和普查找矿工作。1958年大范围野外填图以后,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鲁中山区(以泰山、鲁山、蒙山为中心)大面积出露古老变质岩系,即泰山群,岩石种类繁多,包括各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片岩、片麻岩和各种混合岩、混合花岗岩,各个图幅对这套古老变质岩系岩石的定名和地层单位划分比较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必需解剖一个典型剖面。为了选准这个典型剖面,池先生和游振东老师一起带领我们岩矿专业三名学生,于5月上旬到新泰地区的万山庄--太平顶作了路线踏勘。踏勘结果表明:这一条路线的古老变质岩系的岩石类型齐全,岩性组合多样,层序划分标志明显,适合作标准剖面。随后池先生又带领部分师生用两周时间,完成了万山庄--太平顶的实测剖面,并系统采集了岩石标本。这一典型剖面就成为全大队的标准剖面,统一了各图幅古老变质岩系的岩石定名和地层单位划分,为提高图幅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7F972

池际尚教授(中)和山东大队师生在野外合影(1959年)

每逢较好的岩石露头,每到一个观测点,池先生总是十分仔细地观察各种地质现象,不停地打下标本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矿物组成和岩石的细微结构,找准岩石定名标志。碰到山间河谷中冲刷出的岩石露头,她常俯身趴在露头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一些细微的现象。直到1983年,已是66岁高龄的池先生在内蒙古考察岩浆型磷矿时仍俯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岩石露头上的地质现象。

13F828

池际尚院士在内蒙考察岩浆型磷矿时俯身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岩石露头( 1983年)

有时她还沿走向追索一段距离,察看岩性的变化。观察后她就详细记录或素描。一路上她边看边不断地和游老师讨论问题,还结合观察的实际现象给我们学生详细讲解各种变质岩的地质特征和岩石特征,教我们如何观察地质现象,如何采集标本和修理标本,如何记录和素描。打了标本她常常抢着往自己背包里放,她说:标本比较多,大家分担点,不能都让你们学生背。我在南京地质学校学习三年中曾经三次去野外实习,进入北京地质学院学习后又多次进行实习,带队的老师们虽也指导学生,但像池先生这样认真严谨地工作、这详耐心细致地指导学生还是第一次见到。

这一条路线要穿越蒙山,太平顶是蒙山主峰,海拔近1200米,相对高度也超过1000米,野外工作是很劳累的。由于1958年“大跃进”的影响,粮食虽丰产但未丰收,1959年山东农村严重缺粮。我们一边工作,一边顺便采摘一些野菜,池先生还教我们认识野菜。晚上下山以后到山间农户家住宿,只能找到一点高粱米(面),就着野菜煮成菜糊糊充饥。白天上山带的干粮是花生壳、红薯叶和少量玉米(或高粱)面混合做成的窝窝头,吃到嘴里是苦的,难以下咽,要就着水吞下去。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池先生那种艰苦奋斗的乐观精神,重视第一性资料、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循循善诱的指导学生,都令我们肃然起敬、终生难忘.

这次跟随池先生路线踏勘,我们不仅学到丰富的知识和技能,真正学会了如何做好野外地质工作,更在心目中牢牢树立起池先生这位地质名师的榜样。

怎样当好教师

池先生说:要做一个好教师,就要全心扑在教学上,教书一定要负责,不能让学生无所收获。给池先生当助教,使我们领会了这句朴实的至理名言的含义,学会了怎样当好教师。

1962年上半年,池先生为地质专业4个班(11601~4班)讲授“晶体光学”课程,我们4名青年教师给她当助教,每人承担一个班的实验课。当时“晶体光学”课程为50学时,讲课20学时,实验课30学时。“晶体光学”课程讲授难度是较大的,其中光率体、正交偏光间的干涉作用和锥光系统中干涉图的形成,都是难点,也是重点。池先生讲课十分从容,语速较慢,概念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对于难点内容深入浅出地解析和归纳,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每次讲课的时间掌握都很准,可以感受到每次讲课她都是作了充分准备的。

池先生每周带领我们助教进行一次集体备课,和我们一起观察实验课要用的教学薄片,讨论实验内容的重点和难点,研讨实验课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手把手地传帮带。她还经常到各班实验课的课堂上,了解实验课的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005年9月,温家宝总理在接见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代表时的讲话中说:“我在这里郑重倡仪,教授、名师要上课堂。教授、院士要上课堂给学生讲基础课。大家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知道著名老师给我们讲的每一堂课在我们心目中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象,甚至终生难忘。我的晶体光学就是池际尚教授讲的,她不是仅仅讲一堂课,而是整整给我们讲了半年。至今,我都清清楚楚地记得她的音容笑貌,她讲的是那么清楚、那么深刻。我希望各个高等学校都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随后,他致信赵鹏大校长:送上我的一篇讲话。我以这篇文章献给我敬爱的老师池际尚教授。我常怀念她。温家宝正是当年11603班的学生,40多年后他还如此深情地怀念池先生。他的这篇讲话总共750多个字,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表达对池先生的崇敬之情,并以国家总理的身份提倡各个高等学校都要继承和发扬池先生这种全心教书育人的优良传统。由此可见池先生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多么深刻。

21836

温家宝总理致赵鹏大校长的信(2005年)

池先生一贯重视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她担任行政领导职务,主持重要科研课题,又有许多学术兼职和社会兼职,不论工作多忙,都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迁校以后,她已年近花甲,主持学校的行政工作,为学校的恢复与重建日夜操劳的同时,仍为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的本科生讲授“构造岩岩组学”课程。池先生一生教授过许许多多不同层次的学生,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工农兵学员,无论教哪个层次的学生,她都全心扑在教学上,循循善诱,教书育人。她的敬业精神和人格魅力,影响了无数学子,许多校友,特别是卓有成就的校友,回忆在校时的学习生活,都对池先生的学识和品德怀有深深的敬意

池先生全心扑在教学上的敬业精神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岩石学科的许多教师都以她为榜样,潜心教学工作,精益求精。这种敬业精神已经传承了几代教师,还将继续向下传承。

教授和推广费德洛夫法

60年代初,费德洛夫旋转台在当时是一种先进的测试仪器,对于提高主要造岩矿物鉴定的精度、测定固溶体矿物系列的化学成分、研究矿物成分和光性特征之间的关系,都有很大的实用意义,还可以用于显微构造分析,是岩石学研究和构造地质研究应掌握的先进技术。

池先生一直致力于“费德洛夫法”的教授和推广工作。她首先将“费德洛夫法”列入岩矿专业的教学计划作为必修课程,并在1960年上半年为第一届岩矿专业开设了“费德洛夫法”课程,她亲自编写讲义、亲自讲授并带实验课。当时教研室仅有12台仪器,一个班的学生要分3个小班上实验课,教授这门课是很辛苦的。此后直至1965年,她都亲自为历届岩矿专业讲授“费德洛夫法”课程。1962年由中国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池先生编著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费德洛夫法简明教程》,此后,长春地质学院和南京大学地质系都为相关专业开设了“费德洛夫法”课程。1964 年,池先生又为岩石教研室教师和研究生开办培训班,教授费德洛夫法,也是分两班分别上课。1972年她为石油部门的地质工程师讲授“费氏台岩组学”。1975年她又为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高年级学生首次开设专题讲座,讲授“构造岩岩组学”,并编写了《构造岩岩组学》讲义,为这门课程奠定了基础。此后由郑伯让教授和金淑燕老师接续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经过十多年教学实践的打磨,于1988年正式出版了郑伯让、金淑燕编写的《构造岩岩组学》教材。

费氏台技术在后来的科学研究中,直至现今在岩组分析工作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10DDB

池际尚教授(前排中)给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费德洛夫法(费氏旋转台操作技艺),前排左1实验教师朱广玲,右1研究生叶芳,后排自左至右依次是赵祟贺、叶德隆和研究生潘国强、黄家厅、叶盛基。(1964年)

1982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高等学校正式教材《费德洛夫法》(修编增订版)。1981年教研室安排我给岩矿专业开“费德洛夫法”课程,自此池先生把讲授“费德洛夫法”课程的接力棒传递给我。从1981到1990年,我连续10年为岩矿专业本科生和岩石、矿物、矿床、构造地质等学科的研究生讲授“费德洛夫法”课程。我在教授“费德洛夫法”课的过程中,曾反复研读这本教材,深感《费德洛夫法》确是非常优秀的教材,不仅内容充实、适中,文字简练、严谨,而且配有大量简明醒目的插图,充分利用图解阐明各种操作方法的原理,有利于初学者化难而易、更快理解和掌握。

E005

叶德隆教授为研究生和岩矿专业本科生讲授费氏旋转台的操作技艺(1986年,蓝翔摄影)

铺路搭梯,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

池先生一贯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她从长远的战略高度认为:老一辈地质学家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发现和培养人才上,使学术梯队每个层次都后继有人。

1959-1961年,包括我在内有10多名毕业生进入岩石教研室任教。池先生十分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她倡导青年教师切实练好教学基本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和教学水平。池先生领导教研室形成了很好的传统:青年助教必须至少带两遍岩石学科主干课程(晶体光学及造岩矿物、岩浆岩岩石学、沉积岩岩石学、变质岩岩石学)的实验课,在教学实践中深入研读教材,熟悉各个教学环节,熟悉实习材料(标本、薄片),写出详细的教案;主讲教师热心对青年助教传帮带,池先生身体力行,做出了最好的表率。60年代初池先生还提出建立在职研究生制度,鼓励青年教师边工作边系统学习深造,1962年首先在地质系的岩石学科、矿物学科和古生物学科招收了4名在职研究生。

她对师资队伍建设有几个突出的指导思想:一是强调教师的成长要在实践中锻炼,通过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二是开放式的培养,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她领导的岩石学科,“文革”前曾派多名教师去苏联留学,改革开放后在她直接推荐、指导和影响下,先后又有10多名教师出国深造,他们全都按期学成归来,没有一个滞留国外,这些留学归来的教师很快成长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三是强调教师不仅要提高学术水平,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和严谨的学风,爱岗敬业,行为示范,身教重于言教。她从多方面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做了大量的铺路、搭梯工作。在她毕生不懈的精心培育下,在她榜样的感召下,在她创建的传统精神影响下,我校岩石学科的师资队伍始终相当稳定地保持一支年龄、职称、学术方向和学术水平等结构都比较合理的学术梯队。这样一支师资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核心力量,也是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和科研任务、培养大批高质量人才的基本保证。

池际尚院士1994年1月1日逝世。当时地质矿产部、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木协会眹合发出“关于向池际尚教授学习的通知”,号召地学界、科技界、妇女界以及统战系统开展向池际尚教授学习的活动。通知强调:

一要学习她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要学习她忠于共产党,热心统战事业的团结精神。

三要学习她献身科学、献身地质事业的奉献精神。

四要学习她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师表风范。

池先生离开我们已经30年了。作者响应“我谈教书育人”征文活动,仅以此文怀念恩师。

校内链接
校外链接

版权所有: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联系邮箱:ggwb@cug.edu.cn      电话:027-678